“一红二黄三羊脂”,这是在和田玉行业老玩家们中流行的说法,充分说明了红玉和黄玉的珍贵,但现在就连羊脂玉都是罕见至极,即时有,那也是作为传世之物珍藏之,更何况如传说般存在的红玉与黄玉。它们,是真的只存在于史记文献,还是如仙人般缥缈难寻。

先说红玉,和田红玉,是民间文献中一种珍贵的和田玉的品种。古人说红玉“赤如丹砂”,传说中对红玉有“艳若鸡冠,油脂光泽,其紫红处如凝血、赤红处如朱砂,质地细腻温润、硬度高”的描述。东汉王逸就认为玉分赤、白、青、黑四色,以赤为上。
和田红玉是一个争论比较大的和田玉种。传统理论观点认为和田玉中有赤玉,历史记载中也有赤玉一说。但现代学术观点认为世上就没有红玉一说,只是沁糖而已,只有次生红玉和红皮玉。市面上比较多的是红皮籽料。
说起红玉籽料就不得不说红沁籽料,红沁籽料是与红玉籽料最为接近的一种,但红沁是次生色,而红玉籽料是原生色。
原生、次生是定义一块玉是否为某种颜色的玉而不是沁是一个关键问题。一般来说,玉石形成后接触有色的溶液或者矿物环境,而被沁入继而染色称为沁料。一个天生一个次生。不过真正意义上好的的红沁籽料也是极少的。
行业可以经常听见一句话是“世人都晓羊脂好,岂知黄玉更难找。”由此可以见,黄玉的稀有程度和价值。

黄玉的颜色是原生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原生矿黄玉籽料。名贵的黄玉极为稀少,许多人一生也难得一见。清人《清秘藏》在《论玉》中提到“玉色以红如鸡冠者为最,黄如蒸栗者次之、白如截脂者次之,墨如点漆者次之……”将黄玉排在羊脂玉之前。在古代,黄玉由于与“皇”谐音,又极稀少,极受重视。迄今为止,还不曾见有明清时民用的和田黄玉器物。
不过,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旧时说玉的多种色,如玉所带的各种黄色,主要是用来形容古玉沁色而不是玉色的,所述最为详细的莫过于《古玉辨》“受黄土沁者,色如甘栗,名曰玵黄。受松香沁者,色如蜜蜡,名曰老玵黄。......黄有蜜臈黄,米色黄,鸡蛋黄,秋葵黄,栗色黄,老酒黄,黄花黄,黄杨黄”。

与红沁一样,黄沁籽料的颜色也是次生的,由后期沁入的三价铁离子浸染致色,颜色由外致里逐渐变浅,所以不能定义为黄玉籽料。
另一个与黄玉籽料近似的就是黄口料,属于和田玉系列,通常指的是和田玉山料黄口料,是一类带有黄绿色调特征的和田玉原料的统称。其实黄口料最初的基质为白玉,但是后来因外界矿物元素沁色玉质中,且经过氧化而变成了黄色调。同时黄口料因形成时间长短、矿物元素含量多少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色调。

很难说到底有没有和田红玉籽料和黄玉籽料,即使有,我们也只有束之高阁顶礼膜拜。玉,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精灵,勿需强求,就让红玉、黄玉永藏我们心中,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