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久、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做工之精、影响之深,而且从未间断。可以说和田玉就是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战国时期开始,和田玉的普及逐渐被众多帝王将相所接收,慢慢形成两千多年的和田玉的“崇拜”。玉被附加了道德、政治、礼俗、权力、贵贱、宗教、财富、价值等社会诸因素后体现出的人文美。玉的人文美和材质美完美结合在一起,将玉推上了神圣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玉文化。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多位皇帝痴迷于玉。尤其是清代的乾隆皇帝可以称为“玉痴皇帝”。

秦始皇的“传国玺”
先秦时期的玉文化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玉器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继续占具主流或垄断地位了。各诸侯国之间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来往,都离不开精美的玉器,仅这一时期新疆提供的和田玉就有1100吨左右。
到秦、汉、魏晋南北朝玉文化的发展期,和田玉大行其道,秦始皇的“传国玺”开创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以上等白玉治印和精密的白玉器皿彰显皇家气派的千年风尚;之后皇宫的玉器多是和田玉制成。特别是象征皇权的玉玺,其中绝大多数是和田玉,如清代两百多年用的玉玺,现存故宫皇极殿的25方,其中除2方分别用的木和金外,其余都是用的玉石,其中绝大多数是和田玉。

秦代李斯写的《諫逐客书》中就列举了四件当时的稀世珍宝,其中一件即为和田玉。《左传》也记载了许多诸侯王之间用玉为礼物进行交往的故事。

喜玉的宋高宗
宋朝使用和田玉的规模超过唐代,于田国将玉列为贡品的首位。宋高宗是非常喜玉的一位皇帝,据记载,大臣张俊进奉宋高宗的宝物中,仅玉器一项就有新旧玉器共42件。

宋代宫廷中对玉器的需求量非常大,不仅使用大量玉礼器、玉酒器,还使用体积较大的玉陈设和玉法器。从目前发现的宋代玉器和文献记载来看,宋代制造的大件玉器确实很多,其中不乏宫廷玉器,宋宫廷对玉材的使用也非常重视,对所得玉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排定,还要权衡重量排定档次。“宣和殿有玉等子,以诸色玉次等排定,则以等子比之,高下自见。”

玉痴乾隆
在和田玉历史上。最为鼎盛的和田玉帝王时代,非乾隆皇帝时期莫属了。乾隆皇帝被称为“玉痴皇帝”,上至皇帝专用的玉玺,下至吃饭用的碗碟,都是用大量的各种玉器精雕而成的,当然这使用最多的要数和田玉了。
当时,新疆和田玉玉贡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乾隆皇帝在紫禁城内为和田玉专门设立了两个玉器造办处,专为朝廷定制各种玉器。每得到一件珍贵的玉器,乾隆总是题诗吟咏,像是现存养心殿后寝碧玉刻诗大盘。在御制《和阗玉》诗中,乾隆写道:“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称,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 据不完全统计,乾隆的御制诗中有咏玉诗近八百首,足见其对玉的喜爱。

古代中国是一个标榜“德治”的社会,具有“温润而泽”的玉石,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仁者爱人”这一儒家思想的载体,受到整个社会的喜爱,形成“以玉比德、君子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的玉文化。自此,和田玉培育了中华民族爱玉、崇玉、礼玉、赏玉、玩玉、藏玉并视玉为生命的传统观念。
